查看完整版本: Phalaenopsis lowii 長吻蝴蝶蘭
頁: [1]

dream1123 發表於 2021-6-27 04:03 PM

Phalaenopsis lowii 長吻蝴蝶蘭

Phalaenopsis lowii 長吻蝴蝶蘭
一、前   言
長吻蝴蝶蘭(Phalaenopsis lowii)因其具有一個向下拉長並勾起的蕊喙,似向下彎曲象的鼻子而聞名,但它的種小名’lowii’(洛氏)卻是為以英國殖民管理者和博物學家休·洛(Hugh Low)爵士之名命名,它的另一個異名’proboscidioides’是形容細長柱尖,像大象鼻子的形容更貼切,它生長於緬甸、泰國小型蝴蝶蘭,它的花色白色至粉紅色,可愛美麗。它生長特性在冬天乾季有落葉特性,是屬於蝴蝶蘭落葉型的蝴蝶蘭,在分類學,曾有分類學家曾另歸類Polychilos(裂唇蘭屬)或Doritis(朵麗蘭屬)中,但最後都還是將其歸為蝴蝶蘭屬,下面就來介紹這長蕊喙像大象鼻子長吻蝴蝶蘭。
二、長吻蝴蝶蘭  Phalaenopsis lowii
長吻蝴蝶蘭依其種小名應稱為洛氏蝴蝶蘭(Phalaenopsis lowii),長吻蝴蝶蘭是它的一個異名’(proboscidioides),所以有人稱為長吻蝴蝶蘭、洛氏蝴蝶蘭、羅氏蝴蝶蘭,因其特殊長勾形蕊喙又稱鷹勾鼻蝴蝶蘭、象鼻蝴蝶蘭、鳥喙蘭(beak orchid),英文通稱為Low's Phalaenopsis 和Beak Orchid。
長吻蝴蝶蘭最早在1860年右,由查爾斯·塞繆爾·波洛克教區(Charles Samuel Pollock Parish )在緬甸毛淡棉(Moulmein)採集,在1861年查爾斯·塞繆爾·波洛克教區將其活體蘭花和此花標本、素描圖送至英國克萊普頓(E.Clapton)的Low and Co.園藝公司,Low and Co.園藝公司同時大量引進此蘭花,在1862年倫敦世界博覽會上,德國植物學家萊興巴赫(Heinrich Gustav Reichenbach)遇到Low and Co.園藝公司的斯圖爾特·洛(Stuart Low),他看到斯圖爾特·洛二幅乾枯有點殘破標本,斯圖爾特·洛請求萊興巴赫鑑定命名分類,在同時斯圖爾特·洛並沒有告訴他誰是採集者和相關記錄,萊興巴赫認為自己接到一個麻煩,但他還是幫其鑑定命名,同年萊興巴赫將其命名描述為’Phalaenopsis lowii’,種小名是紀念英國殖民管理者和博物學家休·洛(Hugh Low)爵士之名命名。
但此新物種命名發表後,查爾斯·塞繆爾·波洛克教區知道此物種並沒有用他當初命名的學名,感到非常生氣,萊興巴赫為此解釋當初情形,並說他並不認識波洛克教區,當初並不知道誰是採集者和採集者留下原始敍述記錄,後來萊興巴赫有說明波洛克教區原來的種小名’proboscidioides’,並在1868年刊登波洛克教區的命名和描述新物種’Phalaenopsis proboscidioides’,但依照國際植物命名規則,’Phalaenopsis lowii’的命名有優先權,另一個命名’Phalaenopsis proboscidioides’被列為同義名。
查爾斯·塞繆爾·波洛克教區(Charles Samuel Pollock Parish ) 在1852~1878年在緬甸擔任英國軍隊的牧師,在擔任英國軍隊牧師期間,採集各種植物和蘭花,這些植物和蘭花他將其製成標本記錄和水彩素描,他將這些標本和素描送至邱園,而活體植株送至並英國克萊普頓(E.Clapton)的Low and Co.的園藝公司。他對緬甸地區植物和蘭花採集研究有很大貢獻。
長吻蝴蝶蘭自1861年Low and Co.園藝公司引進歐洲,對它的認識得力於艾默里奇·斯特雷特菲爾德·貝克萊(Emeric Streatfeild Berkeley)少將兼植物學家在1887年《園丁編年史》和1893年《蘭花評論》的二篇文章,可惜是長吻蝴蝶蘭在1904年再也找不到其蹤跡,直到1996年在泰國西部的石灰岩地帶重新發現了它。
長吻蝴蝶蘭有二個變型:
1. Phalaenopsis lowii f. alba
白色變型,萼片和花瓣為白色。嘴唇是白色的。
2. Phalaenopsis lowii f. coerulea
萼片和花瓣為白色。唇瓣為紫藍色。
三、分  類  學
1.最早在1862年德國植物學家萊興巴赫(Reichenbach f.)將其描述命名為’Phalaenopsis lowii’,並發表在《柏林植物學報》 (Bot. Zeitung (Berlin))。
長吻蝴蝶蘭(Phalaenopsis lowii)除了它的蕊喙特化成似象鼻狀,其它型態特徵像蝴蝶蘭屬-派瑞許亞屬-落葉節(Phalaenopsis-Subgenus Parishianae-Section Aphyllae),它同樣在冬天乾季時會有落葉情形,在春天會再長出新葉。在分類上到沒有另外另立一個屬,長吻蝴蝶蘭是蝴蝶蘭屬中少數物種有特化長而彎曲的蕊喙。目前尚不知這種特長蕊喙與昆蟲授粉的機制和作用。
2. 在1982年馬來西亞植物學家沈培順(Shim, Phyau Soon)將長吻蝴蝶蘭 (Phalaenopsis lowii)被更改學名為”Polychilos lowii”,並發表於《馬來西亞自然雜誌》(Malayan Nat. J.)中。但此一分類,並沒有得到其它植物學家認同,長吻蝴蝶蘭還是維持原來分類。
3.在2005年日本植物學家湯川智久(Yukawa, Tomohisa)和北浩一(K.Kita)將長吻蝴蝶蘭(Phalaenopsis lowii)移入朵麗蘭屬中,學名為’Doritis lowii’,並發表在《植物分類法》(Acta Phytotax. Geobot.)。但此分類並沒有受其他植物學家認同,長吻蝴蝶蘭還是維持在蝴蝶蘭屬分類。
在2011年經過分子生物研究,決定將朵麗蘭屬(Doritis)所有物種歸入蝴蝶蘭屬(Phalaenopsis)中。所以長吻蝴蝶蘭(Phalaenopsis lowii)還是維持在蝴蝶蘭屬底下。
茲將同義名列於下:
Homotypic Names:
Polychilos lowii
Doritis lowii
Heterotypic Synonyms:
Phalaenopsis proboscidioides
Phalaenopsis lowii f. alba
四、生    態
長吻蝴蘭主要分佈在緬甸南部(泰納塞林(Tenasserim)山脈)、泰國西部(清邁),棲息於海拔700~800公尺河流附近石灰岩上,以及生長在岩石縫隙中的小灌木的樹枝上。它生長在石灰岩山丘上,它地形突然從吉吉恩河、阿塔蘭河和薩爾溫江、田納西林 [省],形成緬甸的三角洲中拔地而起。這裡早晨陽光充足,但下午陰涼,季節性高度變化。一年幾乎有10~11個月在下雨,整個地區在雨季都浸在水裡,在11月至隔年1月是乾季期,長吻蝴蝶蘭只生長在山東北側,未在山西南側,這是因為在東北側早晨陽光充足,並可躲避中午和午後陽光直射。在乾季期長吻蝴蝶蘭會開始開花,在開完花後,大多數長吻蝴蝶蘭會掉葉進入休眠,到隔年3月雨水來再長出新葉子。
長吻蝴蝶蘭是微型植物,熱到溫暖生長的附生或岩生植物,為單莖類,根很少,肉質,無毛,彎曲。莖非常短被直立或上升的莖被疊瓦狀葉基包圍,葉極少,1~5片,有節,宿存或落葉,上面深綠色,下面有紫色斑點,橢圓形、倒卵形或長圓形橢圓形、肉質、銳尖或鈍葉,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銳尖,下面略呈導管狀,長9公分,寬3公分。花梗很細,呈弓形,單枝或分枝,長30公分,但有時可達90公分。總狀花序或很少圓錐花序,花序稀疏,有三角形小苞片,花徑約3.5~5公分,質地細膩,花有極長的喙狀喙,外輪和內輪的寬瓣為白色,帶粉紅色基部略帶紫色。唇深紫色,有黃色斑點。萼片背面長圓形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銳尖或稍圓形。側生萼片傾斜,卵形或卵狀橢圓形,銳尖或稍圓形,與背萼片的尺寸相同。花瓣漸尖,橢圓形長圓形,鈍。唇3裂,與花瓣一樣長。側裂片鐮刀形,呈鉤狀,具肉質龍骨斜向穿過圓盤。中裂附著在側裂片下,在楔形基部,卵形或扇形卵形,凸起,先端銳尖或圓形,有時稍具細尖,有時邊緣稍有缺口。圓盤具有非常發達的肉質龍骨。在側裂之間,有人注意到存在兩個瘤狀體,上面覆蓋著部分覆蓋中裂的雙裂瘤狀體。在夏、秋間開花,在開完花後,進入冬天乾季,往往會開始掉葉,花帶有香味,在早晨香味最濃。
長吻蝴蝶蘭在原生地在冬天乾季會有落葉現象,在人工種植環境只要照顧好不會有落葉現象,但其葉子容易受溫度影響,若溫度過高或過低會葉子慢慢轉紅,嚴重時會變黃掉落,而它原生地常附生在石灰岩上,所以種植要定時補充鈣和鎂微量元素,它不是很好種植,對溫度和環境要求較高,長吻蝴蝶蘭在園藝上也較少看到人販售種植。
圖一:長吻蝴蝶蘭(Phal. lowii)(一)
圖二:長吻蝴蝶蘭(Phal. lowii)(二)
圖三:長吻蝴蝶蘭(Phal. lowii)(三)
圖四:長吻蝴蝶蘭(Phal. lowii)(四)
圖五:長吻蝴蝶蘭(Phal. lowii)(五)





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頁: [1]